中國汽車做高端品牌,為什么難?
“9”在中國人眼里有著特殊的意義,單數里最大,又沒有十那么滿,讓人想起八九點鐘的太陽。而中國的車市,似乎正處在這艷陽之中。
今年「9」似乎成為了中國汽車品牌高端化的“圖騰”,騰勢N9、極氪9X、領克900、深藍S09、智己LS9等「9」系SUV扎堆出現,更不用說已經功成名就的問界M9?!?」字不單是一種高定位的宣誓,更是汽車人對自己產品的一種期許。但沖擊高端,從來不是起一個名字那么簡單。
「9」系列的新品們不少都陷入了開局高歌猛進,前幾個月形勢喜人,隨后便進入銷量平臺期,隨著江山代有才人出,新的競爭對手上臺后,銷量不可避免開始下滑,高峰的攀爬道路上倒下的不乏強者。
環(huán)顧中國汽車市場,高端之路并不好走。盡管自主品牌在三電和智能化技術上實現了換道超車,不少產品擁有遠超同價位合資車型的產品力,但在高端市場,依然走得跌跌撞撞。中國品牌們絞盡腦汁創(chuàng)新、提升品質,只是希望打破“國產車不高端”的偏見。
然而,成見真的就像一座大山。
在大多數人的認知里,BBA仍是高端汽車的代名詞。
過去,德系三強BBA占據中國豪華車市場近九成份額,構筑起堅固的壁壘。BBA吃肉,中國自主品牌卻連餐桌都上不去。
一次次吹起號角沖鋒,一次次功敗垂成。為何自主品牌的高端之路走得如此坎坷?
有人會說,是因為我們“技不如人”。奔馳的V12發(fā)動機、奧迪的Quattro四驅,無一不是燃油車時代的“技術圖騰”。這些復雜的機械結構鑄就了豪華品牌的技術護城河。
但在新能源時代,中國品牌在技術上似乎已經換道超車。電池技術上我們有CTB、半固態(tài),電機技術上,紐北最速電車早就成為了中國品牌間的競爭,輔助駕駛技術上,從端到端到VLA,我們的輔助駕駛已經從啟蒙走向了普及的階段。但技術的超越并沒有實現高端認知的變化。
也有人說,高端品牌就該賣高價,自主品牌就是因為價格不夠高,所以才不夠高端。
高合HiPhi X以其高達80萬元的售價但暴雷的事實駁斥了這一說法,價格雖高但卻無人問津,一年也賣不了幾臺。它們僅僅起到了門口石獅子的作用——看著威風而已。
在這些失敗案例的背后,隱藏著自主品牌沖擊高端化的一個難以逾越的鴻溝——「血統」。
我們耳熟能詳的傳統豪華品牌不僅有著獨到的技術,而且大都有上百年的歷史。寶馬廣告從飛機螺旋槳講到M Power,奔馳永遠會被人記住是“汽車的發(fā)明者”——這些故事,早已刻進幾代人的消費基因。
而這,恰恰是自主品牌的短處。
歷史反復告訴我們,一個人很難在別人定義的游戲規(guī)則里打敗他們。自主品牌又怎么能靠著「血統」敘事打敗國外高端品牌呢?
那么,如果不在國外高端品牌定義的游戲里玩,自主品牌高端化的邏輯內核又是什么?我們可以定義自己的「高端」游戲規(guī)則嗎?
或許這個問題的解,依舊可以回到9系列車型,從這里面去找到,那就是問界M9,用17個月實現了22.6萬輛交付,且成交均價在50萬以上的車型。在中國汽車品牌中,不說后無來者但絕對前無古人?;蛟S通過分析問界M9的成功,我們可以窺見一個新品牌,如何在這樣殘酷的市場競爭中,能實現量、價都達到了高端的絕對標準。
在許多人看來,問界M9的成功離不開智能化。
當大量用戶在網絡上傳播問界M9用輔助駕駛絲滑過鄉(xiāng)村小路、M9 AEB高速剎停避障,傳統豪華品牌粉絲們似乎感受到,豪華車的風向變了。
今年7月份,有著20多年駕齡的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特意在8D山城重慶試駕了2025款問界M9的輔助駕駛。試駕中,他難掩喜色,對賽力斯董事長(創(chuàng)始人)張興海興奮地說道,“我都開了20多年的車了,這種輔助駕駛開法沒試過,是第一次。問界M9 2025款的輔助駕駛水平很高,堪比老司機。”
除了輔助駕駛,智能座艙也是問界M9定義高端的規(guī)則之力。問界M9 2025款通過搭載HarmonyOS 4智能座艙,可隨時滿足駕駛、娛樂、工作的全場景需求。此外,華為車語系統2.0也正式登場,HUAWEI XPIXEL 智能交互車語大燈能夠與 ADS及星閃融合,實現自主智能照明,甚至可以在地面投射動態(tài)光毯。
憑借智能化,問界M9和BBA拉開了劃時代的差距。
當然,想改寫游戲規(guī)則,單憑“智能化”是遠遠不夠的。
燃油時代汽車品牌用上百年的時間,在發(fā)動機、變速箱、底盤這“三大件”上,建立起了技術壁壘高墻。
很多中國汽車人也望而興嘆,那時的高端市場,就像是一座被西方工程師搭建的巴比倫塔——塔尖的傳統豪華品牌手握指導上一個時代的“圣經”,并習慣用氣缸數和零百加速時間書寫著不可撼動的等級制度。
但如今,中國品牌正在撼動這一切。
底盤被譽為是汽車的靈魂,這也是自主品牌的弱項。但中國品牌用創(chuàng)新打開了新的底盤硬件時代。像問界M9和其搭載的途靈智能平臺,集成了多模態(tài)融合感知系統、HUAWEI DATS動態(tài)自適應扭矩系統、HUAWEI xMotion智能車身協同控制系統等核心技術,可實現“智能感知”與“智能控制”。
從技術實力而言,智能底盤技術用新的思路繞開了百年造車經驗的“路徑依賴”。
而在新能源車至關重要的電池安全上,中國車也正在給出新標準。像問界M9曾通過一場“150秒極限電池火燒挑戰(zhàn)”實驗給出答案:動力電池在 700-1000℃的持續(xù)火燒下,150 秒里始終不起火、不爆炸。
如果說智能化是問界M9的屠龍刀,那么技術創(chuàng)新就是問界M9的倚天劍。
但要想在「高端」江湖占據一席之地,僅僅有屠龍刀和倚天劍還不行,還必須要擁有「人心」。
對于問界M9而言,最大的「人心」就是用戶。
與目前車企創(chuàng)始人普遍的“流量焦慮”不同,相比于混跡網絡,張興海更愿意和用戶線下面對面交流,聽他們發(fā)“牢騷”、吐槽,據說 2025款問界M9就是在這樣的交流中誕生的。
一位問界M9用戶因為爆胎被困在青海高原無人區(qū),危急時刻他只能通過車載衛(wèi)星eCall求援。問界救援中心安排5名技師從德令哈出發(fā),歷時3.5小時,翻越3座山、穿越100公里非鋪裝道路趕到現場救援。
用心的服務換來的是用戶的信任。一位老板在買了問界M9以后,又推薦身邊十幾個朋友都買了,還當面把訂單截圖給余承東看。
正是憑借過硬的實力,對用戶的毫無保留的服務,問界M9斬獲了用戶凈推薦值(NPS)第一。
高端化不僅依靠著技術創(chuàng)新,也離不開中國企業(yè)在合作模式上的創(chuàng)新。
電動智能化浪潮來襲,當別的車企面對華為還在猶豫之時,張興海的賽力斯卻選擇 all in。
“不善言辭,少廢話、不扯皮,堅決地干、加班加點干……”
這是余承東對張興海的評價。
也正因為張興海的all in,所以余承東才毫無保留。這也讓問界拿到了華為這塊打入高端車圈層的金字招牌。須知,雖然華為不造車,但是其在智能汽車賽道中的技術積累可以說深不可測。更不用說在C端的品牌號召力。
牽手華為,張興海顯然并不滿足于此,他還拉來了另一位行業(yè)弄潮兒——寧德時代。
和其它車企僅僅是購買寧德時代電池不同,上個月,賽力斯把寧德時代的電池生產線搬進了賽力斯超級工廠。這是寧德時代首次以“廠中廠”模式布局的生產線。
寧德時代董事長兼CEO曾毓群直言,寧德時代在賽力斯布局的這條產線,是寧德時代最先進的智能化、數字化產線。
時至今日,就連彭博社也撰文承認,“賽力斯已超越傳統豪華品牌,躋身高端汽車市場前列。”
“領先的智能化、獨特的技術創(chuàng)新、直連用戶的服務以及與華為、寧德時代共創(chuàng)的中國特色供應鏈整合模式。”
問界M9以自己的經歷,為同樣想沖擊「高端」的中國品牌蹚出了一條路,一條在“血統”敘事之外的中國敘事道路。
當然,在「高端」的戰(zhàn)場上,問界M9的成功只是第一個。在其身后,是更多的自主品牌紛至沓來,正沿著它打開的向上通道,仰攻更高端的陣地。
>>點擊查看今日優(yōu)惠<<